18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创新药申报杀出的“黑马”,为什么是圣和?
发布时间:2018-01-11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药学会名誉理事长、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左二),原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工程院院士王广基(右一)、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邵蓉(左一),与圣和董事长王勇(右二)共同为院士工作站揭牌。)


    20171220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CPM数据库显示,今年药品审评中心 CDE承办的1类化药数量达到199个,比2016年增长了42%,其中18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以下简称圣和药业)作为一匹黑马出现在名单中,以176个创新药(含原料药)申报位列全国第四,进入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梯队。

 

    十年磨一剑,霜忍未曾试。从南京一家小小的药厂到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翘楚,圣和药业创新药研发每一步的发展都凝集了圣和人的心血。20多年专注于磨砺,不事张扬,而天道酬勤,圣和药业这柄长剑如今已初显锋芒:

 

    据圣和的研发人员介绍,圣和药业的研发梯队中已有18个创新化学药和5个创新生物药项目。

 

    为什么是圣和药业?一家传统药企为什么要21年持续创新?是什么力量使他最终成为行业创新排头兵?

 

    今天,我们来解密圣和药业的创新法码,不仅对中国的药企,同时对勇于创新的中国企业都有较很强的借鉴意义。


    人类,没有一刻停止过创新的脚步。

 

    在医药领域,创新药是全球各大药企巨头们争抢的核心,也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也较大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在美国,一个新药从临床前的研究到进入临床,再到审批上市,平均总投入成本预计超过10亿美金,平均需要8-12年的时间。多年来中国药企都是等国外的创新药专利期到期然后仿制生产,然而这种格局近年来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纵观全球排名前十的药企的发展历史,无一例外走的都是创新药的路线,创新药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药企要跻身药企前列,只有走创新药研发这一条路。

 

    和中国大多数药企一样,1996年圣和药业创办之初,走的也是仿制药的路。圣和的创始人王勇此前曾在中国药科大学任教,这位4年教师生涯中、有700多天都是在实验室通宵做实验的“狂人”坚信,虽然当时仿制药不愁没有销路,但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唯有创新。

 

    2002年,圣和药业一年还不到2000万的营业额,总人数也不到100人,科研人员更是不到10人,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圣和药业毅然做出决定,要专注于创新药的研发,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还全面停止了仿制药、抢仿药的研发。

 

    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坚持到2009年,中国历史上第六个化学创新药终于在圣和药业诞生了——国家1类新药优诺安。

 

    国家1类新药优诺安具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成果,是我国首个具有国际专利保护的手性化学药,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厌氧菌感染药物。

 

    到2017年,圣和药业已拥有了67个药品注册证,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申请126件以及国外有效发明专利申请52件,其中43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以及19件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包括4件欧洲发明专利授权、4件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日本发明专利授权等。通过聚焦抗肿瘤、抗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研发,不断推进更安全有效、临床急需的新药研发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以研发为核心,快速成长的创新型药企。

 

    无疑,这是一组能让中国制药人都引以为豪的数据:

 

    圣和药业的研发梯队中共有18个创新化学药和5个创新生物药项目:

 

    其中,肿瘤血管靶向药物C118P结构新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用机制明确、抗肿瘤效果明显、抑瘤谱广、体内外稳定性高,具有较好成药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抗丙肝病毒药物SH229SH526已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主研发同时拥有丙肝NS5BNS5A抑制剂临床批件的新药研发企业。尤其是SH229,是继吉列德的索磷布韦之后,全球第二、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苷类NS5B抑制剂。

 

    新机理治疗肿瘤的靶向药物SH1028,已获得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临床;SH748M 也即将批准临床研究。

 

    以PD-L1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在未来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PD-1PD-L1靶点本身在抗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实的情况下,在诸多大小制药企业纷纷上马PD-1PD-L1单抗(注射给药)的同时,圣和独辟蹊径地开发小分子,具有可口服给药的显著优势,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几家之一。

 

    研发梯队中的项目主要针对尚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大品种,每个研发品种未来进入市场的销售潜力都在5亿以上,有些甚至在10亿以上。

 

    人们不禁要问,一家小小药厂,凭什么取得了这么骄人的数据。


    创新之舟是这样起航的。

 

    20多年来,圣和药业无不将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吸引人才,作为公司创新最重要的战略来抓——

 

    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新药产品研发能力及科研成果转换能力,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圣和药业建设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

 

    20171214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药学会名誉理事长、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原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工程院院士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邵蓉,亲自到公司总部与王勇董事长共同为院士工作站揭牌。

    圣和药业院士工作站的建成将为圣和凝聚更多的专家资源,也会让圣和在将来得到更多的一流专家的指导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目前,圣和药业的自主创新科研队伍人才的形成,也为院士工作站未来的成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圣和研发中心现有专职一线研发人员近400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技术人员的比例已超过80%,博士学历技术人员的比例已超过20%。通过院士及一流专家们的指导,圣和药业以研究生为主的科研人才队伍将不断发展壮大。

 

    圣和药业一直秉承机制创新,公司于2016年花重金请全球排名前五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韦莱韬睿来进行激励机制的设定,对标全球药企排名前三的诺华、罗氏和创新与国际化的典范华为。

 

    希望通过优秀的机制建设,绩效考核的优化,薪酬体系的完善,最终建立一种机制,实现圣和的员工一辈子只要努力奋斗工作20年,就可以创造30年的价值,同时得到40年的分享,再通过股权激励,让高绩效的奋斗者努力工作20年后就可以终身衣食无忧。

 

    为实现20/30/40”计划,自2013年开始圣和药业已经针对核心员工实施了三次股权激励,覆盖公司9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圣和药业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股权结构中员工持股比例远超过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平台的构建、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了人才的创造性,也让圣和药业不断变革、不断颠覆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除了重视创新型人才,圣和药业对于创新药研发也舍得投入。

 

    研发上的投入是个系统工程,首先是硬件上的投入。

 

    圣和药业研究院建筑面积共超5万平方米(含中试基地),其中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区拥有18000平方米的新药研发中心新实验室,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拥有5500平方米的新药研发中心实验室,此外,圣和药业与中国药科大学还合作建设了800平方米的“药大-圣和”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此基地专注于创新性生物药发现阶段的研发。

 

    研究院建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制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现代化实验室,并配备有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等数十台进口仪器设备,为新药研发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5年,圣和药业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7.1%2016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8.3%2017年上半年圣和药业研发投入占比营业收入高达13%

 

    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与研发费用6000万元以上的可比上市医药企业比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圣和药业排名第二。

    据了解,2017年圣和药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同比增长约55%

 

    研发费用的每一分投入都会减少当期净利润,减少股东的当期权益,当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3%,也就意味了当年净利润少了13%,这既需要战略勇气,也需要对未来研发出成果的自信,高投入高回报,这应该也是圣和药业2017年创新药申报数量排前四的原因之一吧。


    人类东西方的较量,与生倶来就是文化的较量。

 

    世间最难莫过于“知行合一”。圣和药业能取得今天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

 

    据圣和的员工介绍,圣和的创始人王勇,早在1995年从学校出来,凭借技术攻关和技术转让,一年的时间就积累到了7位数以上的财富,比大多数人更早实现了财富自由。可是20多年来,他还和员工一起吃食堂,出差与普通员工一样乘坐经济舱和二等座,物质享受不是他所追求的,而内心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是他执着追求的不竭动力。

 

    2007年,圣和药业买下南京总统府旁边的一块地准备建设圣和药业总部,但建造过程中考古发现了六朝健康城的皇宫遗址,董事长王勇改变初衷,将这里改建成六朝博物馆,并邀请贝聿铭大师和他创建的贝氏建筑事务所参与了六朝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和建设工作,将其建成了一个经典传世之作。

 

    对此,有些同行就深感纳闷:一个搞制药的为何要建博物馆?王勇总是和圣和人讲:我们圣和人一起给南京建设了一个六朝博物馆,表面上让南京人及其他人有了一个地方去了解南京的六朝史,对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让圣和人知道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健康的快乐”是圣和人的使命,也是圣和存在的唯一的理由。

 

    现在看来,王勇这一想法也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圣和的员工向记者介绍,王勇董事长为了建设六朝博物馆让自己从07年开始到14年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但圣和人为南京留下个六朝博物馆,让圣和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实在是可以无怨无悔,前面用8年时间建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今后的日子里,圣和人一定会开发出世界一流的创新药。

 

    圣和的员工很难忘记王勇董事长经常和他们提起的话:人生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带来价值,圣和人共同的愿望是要通过研发出目前人类尚未能治愈的疾病的药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用上,从而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成为最值得患者和医生信赖的品牌。同时圣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圣和药业打造成“世界一流药企”。

 

    根据圣和药业的战略规划,未来将瞄准国际市场,紧盯国际市场最前沿的研发动态,把研发机构的技术领先水平和大品种重磅级创新药物上市能力,作为圣和药业快速成长、业绩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量,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研发优先级支持和保证,逐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到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到15%以上,甚至以超过20%作为战略投入的计划。

 

    据了解,圣和药业还将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兴建世界一流、中国领先的研发中心,聚焦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研发。在战略发展第一阶段公司将成立圣和药业药物研究院,下设化学药物研究中心、生物药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在战略发展第二阶段公司将启动成立上海和美国药物研究中心,完成研发国际化布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圣和药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公司先后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评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中国医药企业卓越创新奖”、“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最佳实践奖”,王勇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中国药学突出成就奖”。

 

    圣和人始终坚持“让更多的人享受健康的快乐”的使命,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执着追求,坚韧不拔,最终成为创新路上的先行者和同行者,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不会偏离方向,终将收获不凡的成果。(转自 E药经理人)


关闭